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体会 > 观后感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时间:2024-07-16 10:47:43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荐】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荐】

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海上钢琴师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

我是深夜一口气看完这部片子的。海上钢琴师所在的邮轮,就像是一座移动的海上孤岛长期漂泊在大海之中,只有靠岸时离大陆才近在咫尺,人们之所以选择这座孤岛之旅,多半是慕名而来亲身感受这位钢琴大师杰出表演,按理说他应该有一大群粉丝和知音的,但命运对他确实不公,他就像贝多芬一样一生追求他的音乐梦想,却不为名利所动,当他被迫应战赢了大陆一位目空一切的所谓钢琴家,博得了在场所有人目瞪口呆的惊叹和经久不息的掌声同时,却没有遇上一位真正的伯乐和知音,而有的只是为了复制他作品的资本逐利者,其实艺术是无价的,是完全不能用金钱衡量的,他为什么一刻都不离开这艘船,在他眼里大陆就是名利场,只有他的孤岛才是块净土,才是他施展才华的地方,他不是怕充满诱惑的城市街道无边无际,而关键是他在这座孤岛奋斗的几十年中居然没有遇上一位真爱自己的红颜知己,这就是男人在成功以前的悲哀,但等到自己功成名就之时,更不可能找到一位真心爱自己的爱人,不是吗?当今这个现实世界像这类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这不禁让人想起《向日葵》作者大画家梵高凄美的爱情故事:1853年3月30日,荷兰鹿特丹市的一对牧师夫妇生下了他们的长子梵高,一位神秘的预言家对尚是婴儿的梵高说出了可怕的预言:你会到巴黎,英格兰,当店员,当教师;你会恋爱,遭到拒绝,成为传教士,再恋爱,再遭到拒绝,成为艺术家,你会和x女结合画800幅画,在普罗旺斯变疯,37岁时自杀,你一生只卖出一幅画……事实真的如这位预言家说的那样,从小孤僻寡言的梵高只有小他四岁的弟弟提奥做朋友,长大后做过传教士,画商,教师,足迹遍布欧洲的许多地方,感情生活非常不顺,连着向三个女人求爱,遭到三次残酷的拒绝。被拒绝后的他再也不相信还有谁会追求自己这样穷困潦倒的疯子,居然拒绝了一位庄园主的女儿的疯狂追求,最终双双变成了真的疯子,真是让人扼腕叹息命运对他的不公,他死时很年轻和徐志摩一样都是37岁,但他们都给世人留下了许多伟大的经典作品。

这同样不禁让人想起为了崇高理想而奋斗且多次与爱情擦肩而过的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由于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由于碌碌无为而羞愧,当他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应当赶紧的充分的生活,由于意外的疾病和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能结束他的生命。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2

呼啸的海风,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跳跃的音符,蕴藏着美妙的旋律,舞动的手指,流淌着动人的音乐,乐曲出自一个在海上生活了多年的你-----海上钢琴师--1900。一切好像是命中注定,你要在这艘船上出生,在这里成长,直至去世……

曾经想过要离开,曾经想去陆地上生活,曾经也想过要因为一个人改变自己的生活,只是自己的内心充满对未知的迷茫和恐惧,也因为言语和行动的拙劣,所以让一次遇见成为永恒,一次分别成为了诀别。那个女孩,是你一生唯一的遗憾。

不是不想去改变,在想要改变的哪一刻看到的是没有尽头的世界,像千百万的键盘一样,却找不到合适的那一个键盘字母,迷离又恍惚,充满着的不确定因素让他内心极无敌为恐惧,就像他从未离开过船上一样,突然的改变,只会让他觉得自己没有办法去融入新的世界,只好在徘徊之后毅然决然地留下来,不再踏出一步。

很多的尝试却止于内心的恐惧,很多的经历让他不去向往陆地的生活,只是远远的看着,那个未曾属于过自己的世界,不再向往也不再尝试着去踏入。陆地,只不过是一个有太多欲望,浮夸的世界,也许你想保持内心的纯洁,但现实却不得不让你卖掉你珍贵的东西。1900也许就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才坚持永远留在船上。1900已经洞察了这个世界,看穿了陆地上人们生活的本质,就像他弹奏钢琴一样,他解读了每个人身上的特点,他旅行了整个世界,所以才有了他的音乐。他说的“陆上的人喜欢寻根究底,虚度很多的光阴。冬天忧虑夏天的迟来,夏天担心冬天的将至。所以你们不停到处去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我并不羡慕。”

琴键的个数可以去数,有开始,有结尾,是可以让他看到尽头的东西,这种尽头让他特别有安全感,让他的内心极为坚定和踏实,在这个琴上可以弹奏自己的人生,演奏自己放荡不羁的人生,这时的时间,空间,连同世界都是属于他的,快乐也是属于他的。在向往陆地的时候,他是极为恐惧和恍惚的,即使下定了决心,也有很多的担心和不确定,干扰了他纯净的内心,不安,恐惧,又极其矛盾……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是否曾经有过恐惧和不安呢?或许是因为自己的不坚定,或许是因为自己想停留在舒适区,不想跨出去,而电影中的1900却是一个只有听到海的声音才可以弹奏钢琴的艺术家,交响乐在他的指尖划出,他会观察参加舞会的每一个人的面部表情和举止,弹奏不一样的音乐,那种对音乐的坚定和热爱,对音乐的执着和喜欢使他最后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一个孤独且自由的钢琴师,我敬佩他的艺术,敬他遵从本心,佩更敬佩他伟大的灵魂!

保持一颗纯粹的本心,砥砺前行,美好将与你在前方相遇!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3

好几天不上线,昨日一来就看到朋友推荐我一部好片子《海上钢琴师》。实话说,我平时不大看电影,外国的更是不轻易碰触,因为感觉他们总喜欢把诸如灾难,暴力,诡异这些东西在视听上大肆渲染罢了,没什么看头,相较之下,我还是更容易理解一些轻柔和缓,温情浪漫的东西,无论是艺术还是生活。

只因《海上钢琴师》是她推荐的,随即寻找打开,直接进入画面,二十分钟后,我在心里笑着说:这家伙,你怎样明白我会喜欢,居然不早告诉!是啊,展此刻面前的,绝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分明就是一部浪漫而悠长的史诗,它不是看完之后的唏嘘叹息或捧腹大笑,它是直击灵魂的……

影片全部的情节是在一艘弗吉尼亚号的海船上一一展开的,主人公是一个十分异常的主角,婴儿的他被船上的铲煤工在高等舱的餐厅里发现,被取了个长长的名字,因为当时是新世纪的第一天,所以1900就被铲煤工顺理成章地加在了他的名字里,于是,他就叫1900了。从此后,1900在船上度过了他的一生,一辈子都没有下过弗吉尼亚号。

八岁时,船上的人们无意间听到一段奇妙的音乐,一个天才钢琴家诞生了,他就是1900。他的曲子从来没有章法,就如他的内心世界一样,根本不存在什么规则,标准之类的东西,他甚至不明白什么是“妈妈”,不明白除海上以外的任何市井之事,但他明白音乐,他演奏的简直是仙乐。别人无法进入他的世界,而他却能够“看”到遥远的城市,看到那里的大雾,松涛,甚至行走着的人们的表情,他用自我独 ……此处隐藏9015个字……一样害怕脚踏实地的生活,害怕乌烟瘴气的世界。

有些电影是你看过之后,心中涌动万千却无从下笔,是你满脑子的思绪却不知从何整理,《海上钢琴师》就是这样一部让我欲罢不能欲言又止的电影。看完影片之后,我的唯一感觉是孤独,真孤独。可是1900真的孤独吗?后来的很多时候,我都觉得他不孤独,他有满满的用之不尽的音乐的灵感,有无数的才华和无数。

1900出生在船上,也从来没有下过船,虽然它有无数个机会可以这样做。直到最后这艘退役的老船即将用6吨半的炸药被炸掉时,他也没有选择下船,虽然Max尝试过劝说。“整座城市……那么大,一眼忘不了尽头。无穷无尽,麻烦你告诉我,它的尽头在哪里?走上舷梯一切都很好,我穿上你送我的大衣,信心百倍,看上去也一定很帅气,对于下船毫无疑问,使我停下的,不是我所见,而是我所未见,你能体会吗?那些我看不清的东西。在那延绵不断的城市中,我能看见一切,可就是看不见尽头,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尽头,尽头正是我所未见。比如说这个钢琴,琴键有开始,也有终结。傻瓜也知道只有88个键,它们是有限的,在这88个琴键上你可以弹奏出无穷无尽的音乐,我就喜欢这样,我也只能这样生存,但你们把我送上舷梯,把我推向一架有着无数个琴键的钢琴,没有尽头。可琴键是无穷的,我又该怎么演奏呢?我只能说我坐错了的方,那是上帝才能演奏的钢琴,老天啊!你有没有看见那些街道,成千上万的街道。怎样才能从中选一个,选一个女人,选一栋房子。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选一片属于自己的风景。选一种自己的活法。沉重的世界压在你的肩头,黑漆漆的看不到头,要你离开这里,到那个陌生而有无穷的世界里。你难道就不感到害怕?我在船上出生,……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过大的船……我不能下船!”1900在弗尼吉亚号爆炸的前夕,拒绝了Max的劝说,说出了上面的话。我们从中也许能领会出他拒绝下船的原因。这不能简单的用怯懦来定义。

不管怎么说,这是一部优秀的影片,它不但讲述了1900传奇的一生,也穿插了许多出色的曲子,实在是我们不能错过的一杯佳酿。

最后我只想说:每个人都要走一条自己坚定了的路。就算是粉身碎骨…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4

在我看来,这个意大利电影讲了一个真正浪漫的故事。

不过,说是故事,也许还不如说是心愿,一种不顾一切的对纯粹的追求。

我觉得世上必定会有一个这样的故事,因为在我们的心中,生命唤起的感慨,虽然也许是隐约的,但却恒在。有一种心愿,它要求擦除一切杂质,来表达对存在的最纯粹的呼应。《海上钢琴师》,在我眼里,就是一个这样的呼应。

我们中国把那种人人都会有的生命的感慨叫做“人生如梦,此身如寄”什么的,西方则叫做1900——影片主人公的名字。他的世界在一条叫做弗吉尼亚的游轮上。作为一个人,他的附属关系被减到最少。没有生日,没有身份,没有家庭,没有爱人,没有社会纠葛,也没有性冲动,没有发育烦恼……他什么都没有,但碰巧是一个天才,碰巧是最虚渺的音乐的天才。他活着,却等于不存在,他死去,正如不曾活着。他爱过一个女孩,但止于凝视,至多是黑暗中轻若鸿毛的一吻。

1900,他孓然一身,轻盈地、洁净地、无邪地、忧伤地,悬浮在无垠的大海之上。

影片较出我意外的是,1900不是一个像《Lolita》(港译:一树梨花压海棠)里的那个忧郁而变态的中年男人,他像儿童一样无忧无虑,嘴角总是挂着漫不经心的游戏一样的微笑。还有,他也讲粗口,但无论如何算不上一个玩弄人生的自恋狂。他真是干净的。

但是,当人生被减去得太多,就会失去还原真相的能力。我总是害怕那些过于纯粹的东西,我害怕它们破坏生活的根基,轻巧地擦除了生活所必须的杂质。它们把一些罗曼蒂克放入人们眼中,同时偷去一些朴素。

罗曼蒂克就是充满巧合。罗曼蒂克的优美建立在脆弱的平衡之上。但在我们那一脚深一脚浅的人生里,却没有办法去维持这种平衡。

二战后,残破的弗吉尼亚号将被爆破,但1900躲过所有人的搜索,留在船上。当他的朋友最后找到他,他倾诉了自己对陆地与城市的恐惧,解释了他将与弗吉尼亚赴黄泉的打算。

我想,也许不要让他讲这么多话吧。不要太自信。如果真有1900这个人,难道真有人知晓他在生命的终点想了些什么?生命的神秘,一个人对生命的感知,真能用一二三四甲乙丙丁来解释清楚么?

我的设想是,1900始终没有出来与康恩相见。在浩瀚的海中,爆破前一刻,他从船窗玻璃露出一贯微笑的脸,朝这个世界挥手作别。康恩也早知道他不会出来,他只是设想了几种1900可能对他说的话。这样,是不是更符合影片虚渺轻盈的质地呢?可是,康恩是个太笨的朋友。这个小胖子,总是激动万分的鼓动1900下船,列举了陆地的千般利诱,名利啊,妻子啊,孩子啊。正是他的憧憬吓坏了1900。要我就不这么说。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5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影片看罢,我不知是该悲叹还是该敬服,那个钢琴天才的传奇一生。

一个弃儿于1900年在一艘轮船的头等舱的钢琴上被黑人矿工发现并从此收养,他从小就表现出无与伦比的钢琴天赋。成年之后,他的琴艺登峰造极,但盛名之下的1900厌倦尘世的繁杂纷忧,他放弃了唾手可得的荣誉,毕生都未离开过那艘船,直至船被销毁。在不为人知的角落,在凄美的音符环绕中,伴着一道火光与爆炸的声浪,他平静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钢琴与轮船,仿佛成了他的宿命。

在心灵的极度震撼中,1900这个人物引起了我的深思。

1900作为一个弃儿被黑人矿工收养,他的存在几乎无人知晓。不出意外的话,他长大后也会继续成为一个矿工,然后卑微的死去。但音乐的天赋和对钢琴的热爱使他不愿意屈服于命运,即使外界一位钢琴家向他发起挑战甚至辱骂,他也不卑不亢,以自己的超强实力赢得了旁人的尊重,令那位钢琴家自叹弗如。他敢于追求内心向往的执着和勇气值得我们学习。

但真正令我感慨万千的却不止于此。纵观1900的一生,我们很容易看出,他是一个高洁脱俗的典型,但高处不胜寒,他只能孤芳自赏。这个形象可以看作是每个人心中对隐逸超然的向往,正是因为人很难脱离苦海红尘,这个悲剧形象才会如此完美。若令陆地是现实,那艘船便是极度理想化的一片净土,虚与实形成了鲜明对比。人间世,浊与清、美与陋,颠倒众生,1900虽然看破却无法被接纳,他的悲剧是偶然,似乎也是必然。

在1900的背后,我看到了另一个相似的人——陶渊明。同样是厌倦了尘世纷扰而愤然隐居,孤清于世,他同样有满腹的才华不得施展。还有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他们都是人们心中难以超越的典型。我在观察世界本质的同时也深深的体会到,“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我们若能超越自我,披荆斩棘,亦能在红尘中做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其实人性就是如此简单,我们要有平常心,世界就是自己心灵的映像。固然人生在世不称意,为何不能放下执念,大胆追求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呢?

合上双眼,优美的旋律似乎还萦绕在我耳边。虚与实,这是我们终生都在探究的一个谜,美的不真实。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