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和我的家乡》观后感15篇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和我的家乡》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和我的家乡》观后感1对于这种题材的电影一直没有多大兴趣,无奈周围的人都说好看,说是既让人开怀大笑,又令人陷入深思,甚至还能感动落泪,于是便在某宝上买了票,选择了晚上的八点场。
不得不说,电影里的几个片段思想性非常强,立场也很鲜明,散发着浓浓的的正能量。但总觉得有些生拉硬扯,底色与画面有些不是很协调。
冒用医保卡的片段折射的是穷人看病的困境,也映照了个别人法律意识淡薄的法盲思想。过程搞笑,结局很正。但总觉得故事讲述的有些欲言又止,对于目前农村医疗报销低下的现实情况只是蜻蜓点水,摸了一下痛点,迅速又抹了云南白药,从进步的角度来看没什么问题,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回避了重点。
UFO片段折射了当下乡村发展的?寰场5毕屡┐宸⒄顾坪跆硬还?特色旅游的创收渠道。有历史积淀的,就深挖历史开展文化游,靠山靠水的就开发生态游,什么都没有的就人为打造“特色”游,就像影片中展现的虚假外星遗址游,虽然最后转型为科技游,但那毕竟只是一个村子,科技游实在过于脱离现实。除了各类特色旅游,乡村就再无出路了吗?影片应当对此进行思考,这才是真正的正能量,否则各类特色游,繁华落幕,将是一地鸡毛。
《最后一课》的片段,不得不说在还原场景方便确实下了功夫,90年代的小学课堂引发了很多人的回忆,这可能是最容易让人落泪的片段。但故事的展开却显得浮夸和牵强。故事的大框架仍然是农村的旅游,一群当年不知2+2等于几的人成了村里的骨干,忙着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为了老师恢复记忆,费劲心机还原场景,这种事情在现实中发生的可能性为零,浮躁的社会里还有几人记得小学老师的启蒙之恩呢?
《回乡之路》既描述了农村教育条件的艰苦,又讴歌了事业有成之后回馈家乡的有为青年。影片对一个表面落魄实际为家乡倾其所有的毛蛋和一个有实力满怀感念家乡之情的网红大咖进行了对此,意在号召在城市奋斗的青年回乡发展或者支持乡村发展。故事讲述的充满了反转,让人感动。事实上衣锦还乡是大部分游子的追求目标,影片不过是迎合了这种自古而今的思想追求,没有太多的新意,也难以触及拼搏在外的游子内心。
最后一个片段与精准扶贫有关,具体情节不再赘述,赞美了驻村帮扶干部的高尚品德。情节过“正”,底色太纯,对人性有些回避。
总而言之,看过之后总觉得影片有些扭捏,不像是影片,像是纪录片或者是宣传片。影片的思想性从一开始就能被人一眼看穿,对于观影者而言,感觉说教的成分多一些,触及灵魂的东西少一些。
《我和我的家乡》观后感2今年暑假,妈妈带我从深圳回到老家澧县。上个周末,妈妈和我摘葡萄,爬彭山,赏荷花――咱们老家澧县可真美呀!
我们第一站是到城西的葡萄园摘葡萄。一路上我兴奋极了。想象着那茂密的葡萄架,那一根根舌状的藤。那一片片绿油油掌形的葡萄叶和一颗颗紫盈盈、黑闪闪、绿晶晶的葡萄。咬一口,酸甜可口,呀,受不住了,我不由得咽了一口口水。
终于到葡萄园了,我们迅速地跑进去。哇!看那盘曲而上的藤蔓如同一条条绿龙。一串串紫葡萄就如紫莹莹的珍珠项链。那些绿葡萄呢?就像一颗又一颗的绿宝石!还有黑色的水晶,眨着眼睛诱惑着我们。
我来不及用水冲洗,吃了一颗葡萄,可口的味道使我情不自禁地想吃第二颗,似乎中了什么魔法,控制不了我的双手,我又再去品尝一颗,两颗――葡萄像人参果全部滚进了我的喉咙,我大叫一声:“爽啊!”
妈妈告诉我,咱们老家澧县盛产葡萄,是有名的葡萄之乡,我真为家乡骄傲。
到了下午,我们又去澧南,先是爬彭山。登上彭山山顶,看到了金碧辉煌的思王庙。远眺澧县县城,看澧水像一条带子蜿蜒而过。
然后就去双荷村赏荷。妈妈说这里是奶奶的娘家,也就是爸爸的外婆家。我们到了那里,有块大石头上刻着“荷花堰”三个大字,岩头堰那里有一间平房,墙上画着一幅荷花的国画,绿色的荷叶,粉红的荷花,鱼戏莲叶间,上面还写着几个大字:“大美双荷欢迎您!”
从荷花堰到岩头堰约摸有一两里路,我被大片大片美丽的荷花惊呆了。看啦!这里一片水塘,那里一片田,远处一片洼地,全部种满了莲荷。荷花荷叶铺天盖地。粉红的荷花加上大片圆圆的荷叶,如同一位位美丽的少女撑着一顶顶翠绿的伞在酷暑之中舞动。蜻蜓成为了观众,在荷花周围飞来飞去。青蛙是伴奏,蛙声就像一个个音符,连成了一曲动听的歌谣。可不见青蛙的踪影。
突然,荷花堰里发出了断续的水声,水里荡起了波纹,可能是青蛙。青蛙既是一位兢兢业业的歌手也是一位风一般的忍者。
我见妈妈买了十几个莲蓬,来不及去看青蛙,马上去剥莲蓬。那个莲子真是美味,剥了皮,抽出里面的绿芽。就可以满足地享受莲子新鲜醇香的口感了。
“瞧!堰里有一只鸭子!”不知谁大声喊道,
妈妈说那是谷鸭,在吃堰里的草。瞧它那憨态可掬的步伐,一步步是多么威风、多么霸气。我都被它那天不怕地不怕的步伐震住了。突然,一只小鸭跑了出来,它是在找妈妈吧,希望母子可以团聚。
哇!这一派田家风光太美啦!这真是大自然的奇迹!
大美,咱老家澧县的葡萄园,彭山思王庙,荷花堰的荷花!
《我和我的家乡》观后感3昨天国庆中秋假期的第5天,闺女姑爷带着外孙们出去玩了。我和老婆带着两个老父亲去看了场电影。听了姑爷的推荐,看了已经票房第一的《我和我的家乡》,4人中,我算是完整的看完了的人,老岳父觉得晃,老父亲觉得吵,老婆是既觉得晃也觉得吵,这是进电影院太少的缘故啊!
说实话,去年的《我和我的祖国》没有进影院看,有点遗憾,后来在手机上看已经没有了那种仪式感了。昨天在电影院里看《我和我的家乡》感觉是不错的,时间对于两位老父亲来说有点长,我却是意犹未尽。
这是一部最应景的电影,与去年《我和我的祖国》一样,算作献礼片也不为过。在这个双节重合的时刻,也最贴合国人对“家”的特殊情愫。
看演职人员的阵容,应该是群星荟萃了,有种形容是电影界的“春晚”。它以主题短片的形式,展现了中国东西南北中各个地区的人情风貌。
全片片长153分钟,五个短片之间或有交叠,但不影响故事的独立性,基本都是以“家乡”的切入。
第一个故事:《北京好人》宁浩的黑色幽默风格,佩服葛大爷的演技,几乎没什么痕迹。故事有人情味,那个大夫太粗心了,没发现冒名顶替的表舅,可能是细节上安排的需要吧,结局也是正能量的,全民医保了嘛!
第二个故事:《天上掉下个UFO》,陈思诚作品,有点闹,也有《唐人街探案》的那股劲,但很多让人开心爆笑的桥段。
第 ……此处隐藏8978个字……大,痛不怕,苦不怕,啦啦啦,多好的人呐,荒野需要花,你看他正阔步走来。”伴随着激情高昂的歌声,我的心仿佛走进了荧幕中,,银幕前闪过的祖国大好河山美景图中,郁郁葱葱,宽广辽阔。在我们的努力下,我们的新中国越来越好了,也越来越让我们为他感到自豪了。
我和我的家乡,以北京,陕西,浙江,辽宁,贵州,祖国的五个地区为代表,讲述了我们祖国几十年发展以来的巨大变化。
以北京为例,我们老觉得他没有人情味,但是这次北京的张北京,面对自己表叔的病情,尽管心里有万分的期待想要换一辆自己已久的车来做专车司机的工作,仍然是把自己存储了很久的积蓄先给了表叔做手术治疗。
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哪怕我们已经走到了大城市站稳了脚跟,但是当我们的老家来人,我们还是以亲人为重,没有什么能够让我们舍弃亲人的感情和生命。
其中有一个片段也很触动我,就是医保,张北京为了表叔能够用医保进行免费的手术治疗,也想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方法,冒充本人,最后表叔也怕连累他说是自己偷过来的,而不是两人串通好骗医保。也是这种维护之情,让张北京下定了决心不管怎样也要帮表叔渡过这次难关。
但是回到老家后发现表叔也是有医保的,也能够享受国家的补贴,不是不能治病。这个事情带给我的感受也是无比巨大的,我们的国家在能力范围内,争取给我们的基层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医,食,住,行,我们国人的生活方式,状态和水平正在逐步提升,心里的感恩,感动无以言表。
这部影片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祖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小城市,现在有了很多的高楼大厦。曾经的小泥路,小乡村,现在有了大柏路,小乡村也变成的度假村。曾经,我们为了西部的沙尘暴,土地沙化头疼不已。现在,一片绿洲、果树,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以前,那里没有路,我们的距离从五百米变成了不止五千米,现在,我们能出门五分钟见到你我他。从前,我们总说北京是个没有人情味的城市,带给我们的只有赤裸裸的现实,容得下肉身,容不下理想和人情。但是,我和我的家乡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也告诉了我们,世界正在被我们改变,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祖国的建设者,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为我们的祖国添砖加瓦,让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加繁荣昌盛,让我们的家乡变得更加美丽富饶。
《我和我的家乡》观后感14《我和我的家乡》在上映的时候我是无感的,以为不过是一个主角怀念故乡的故事罢了,抖音上面也很少人发这个,心里也就没在意,可那时候真的很想看电影,在翻电影的时候,哎,也发现挺高的分,就订票自己去看了。整个电影时间还是比较长的,153分钟,两个半小时,看完觉得感触还挺深的,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是以单元的形式讲的。而且不是一个主人公,由五个故事组成的。可以说是大制作了。很多明星也出演:我自己比较喜欢的就是徐峥/刘昊然/吴京/黄渤/葛优/佟丽娅/王宝强。整个电影可以说有喜剧有煽情/有笑点也有泪点了。感人肺腑!
由此我也联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内蒙古兴安盟,说到内蒙古,我猜这里就一定会有人说,“那里的人是不是都住蒙古包?”“是不是都骑马上学/骑马上班?”我目前在南方,所以我每次听到身边人这种反应的时候,也是忍俊不禁的/特别想笑。
内蒙古虽然有草原,有蒙古包,但目前是很少的了,一般是牧民或者是真正的蒙古国才会这样。我老家那边也是有城市、有汽车、有发达的交通网、璀璨的霓虹灯的,还有络绎不绝的人群聚集在各种景点。内蒙古的人也并都不是蒙族人,都会说蒙语,像我妈妈,她是一个蒙汉混血,我姥姥是蒙族,姥爷是纯纯的汉族。姥爷当年是入赘来到我姥姥家的,从东北到内蒙,当时时代动荡,就举家都过来了(我姥爷有五个兄弟和两个妹妹)。过来都三十多年了,受我姥姥的影响,姥爷现在能说几句蒙语了,蒙语也差不多都能听懂了,哈哈,我妈妈是会说蒙语的。
不过我记忆犹新的就是她说过的一句话:“内蒙古说的蒙语都是简便的蒙语,真正的繁琐的蒙语还是在外蒙(蒙古国),他们说的连我有的都听不懂”,这个我就有点头疼了,因为我从小跟姥姥接触,生活的比较多,所以我也是可以听懂的,不过我一直都不会说,感觉好难,真的可想而知、简便的蒙古语都这么难说,繁琐的得成啥样?突然get到了语言的魅力————每个民族本身就是一个瑰宝阿。语言、地域、文化、人物。突然就打动了我。
好了回到重点,讲一下我们家乡的情况、特色什么的。首先就是种植,一年一收,主要的农作物就是苞米(玉米)、黄豆、绿豆,五月份开始种植,秋天收。水果的话,因为土壤等原因,主要就是沙果、杏儿、还有柿子,草莓也可以,活下来的机率很小。所以一般水果都是从外地过来的,或者是大棚里种植的。天气的话,一年四季很分明,该热的时候热,不像南方这边,四季温差不会很大,北方是夏天最高温时候还是很热的,冬天最冷的时候手都动不了,就是冻僵了。
《我和我的家乡》观后感15“扶贫是干什么的,扶贫就是播散希望……”我的爸爸也负责扶贫工作,他是这样告诉我的。
在西北贫困地区有一位书记叫洛措,她是一个总想帮助别人脱去贫困的人。洛措做事一丝不苟,极为负责,是个很熟悉当地人的好书记。村子里最穷的是罗桑旦达一家人。有一次,洛措书记去家访,她轻车熟路地走过羊肠小土道,走到一个满是裂缝,感觉要倒的小土房里。屋里只有一个黑色皮肤瘦的跟棍子一样的小男孩,他就是罗桑旦达的孩子,落错想让他们一家搬出去住,换一个好一点的环境,可他们以前都住在这里,要离开还真是有点不舍得。特别是前面一块田,说是田,其实就是一块荒地。租?可租户一来,他就要改变主意,最后洛措带他们一家去安居点看看,加上落错苦口婆心地劝说,终于同意移居。
这是《厉害了,我的国》里面的一个精彩片段。
扶贫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啊,每年都有五千五百多万人脱贫,这么多人相当于一个小国家的人口。陪我看完《厉害了,我的国》,爸爸告诉我,有些贫困户,现在就是这样。因为贫困区一般都在自然环境恶劣的地方。那里种植不了蔬菜,也不长草,养不了鸡、鸭、牛。每次买饲料也不方便,因为山路不通,再加上钱财问题。所以让他们搬去一些自然条件好一点的地方居住,是比较好的一个方法。可是有一些人,什么都不会,他们总有些担心。但不用怕,在那些安居点有手工艺园、工厂,还有一些在这一行是专业的级的大师志愿者来教他们如何种田,如何捕鱼,如何饲养鸡、鸭等。在爸爸帮扶的对象中就有这样的一个叔叔,他是右手残疾,属于残疾贫困。叔叔的妻子嫌气他就离开这个不幸的家庭,他只好一个人带着小孩儿,父母亲也都是年迈的老人,他是家里的顶梁柱。他一心想搞养殖业,通过自己双手改善家人的生活,可没有本钱没有技术。爸爸知道后,立刻跟党组织汇报了他的情况。政府首先给他办了无息贷款解决了资金问题,义务提供技术学习,帮他开起了养猪厂。其次提供了大病救助和小孩儿教育费用全免政策。还有今年又给他申报了危房改造。相信叔叔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居民们生活发生了改变,他们纷纷夸赞说:“是共产党照顾了我,共产党在哪儿,我们的家就在哪儿。”
“扶贫是干什么的,扶贫就是希望没有扶贫工作。”爸爸对我说。是啊,党的政策暖人心,扶贫花开美丽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