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8篇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摔跤吧,爸爸》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1最近,最火的电影无疑是《摔跤吧!爸爸》,这是一部推荐给所有家长和孩子看的电影。
这部影片记录着一个父亲下狠心苦心栽培两个女儿成为优秀的摔跤手,同时向世人展示着男女平等之期望。
在电影院看完《摔跤吧!爸爸》,出来的时候,听到前面一家三口中爸爸对妈妈在说:“你看,我就说了吧,就是要严厉要求孩子,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有出息的孩子。电影中的两个女儿要是没有严厉要求,她们怎么可能获得世界冠军。你平常就是太惯着孩子了,你再继续这个样子,孩子迟早会被你毁掉。”
我不禁毛骨悚然。
在中国这个盛产虎妈狼爸的国度,希望一些家长,不要因为《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的大热,而产生更多的虎妈狼爸。
说实话,虽然很多朋友看《摔跤吧!爸爸》看到了励志,我却看到了更多的心酸和无奈。如果还有更多中国父母仅仅把剧中父亲严厉要求女儿的那一套用在自己孩子身上,我更会觉得无奈了。
电影《摔跤吧!爸爸》中的两个女儿吉塔和巴比塔真的是因为父亲的严厉要求而获得父亲期待的成功吗?
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摔跤吧!爸爸》中,女儿为何能获得父亲期待的成功?
1、心理动机和学习兴趣
剧中的两个女儿有强烈学习摔跤的心理动机和学习兴趣。
最初剧中的爸爸逼迫两个女儿学习摔跤,进行高强度的运动训练,女儿虽然出于害怕严厉爸爸的心理,刚开始能够按照爸爸的要求来做,但是之后是反抗的,反抗被镇压无效后开始消极怠工。
因为这只是爸爸的一个未完成梦想,希望通过女儿来实现。而正是因为这个梦想是爸爸的,不是女儿的,所以两个女儿根本没有强烈的心理动机来做这件事情。
你可以逼迫奴隶听话做苦工,但是你无法逼迫奴隶爱上他的工作。
所以,女儿根本不可能爱上摔跤,当你都不热爱一个项目的时候,你怎么可能长时间投入地去坚持下来,坚持不下来也就更谈不上取得成就了。
转机在两个女儿去参加朋友婚礼后发生了。两个女儿听到比自己年长不了几岁的新娘对她们说:“我们的现实就是这样:以女儿身降生的一刻起,就注定与锅碗瓢盆为伍,终日操持家务。待到14岁,便要嫁为人妇。为了摆脱家庭的负担,要嫁给一个从未谋面的男人,相夫教子,这是我一生所有的使命。至少,你们的父亲把你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他为你们遮风挡雨,他为你们忍辱负重,他就是为了让你们有自己的将来,有自己的人生,他又有什么错呢?”
两个女儿与其说是被激励了,我更觉得其实是被吓着了:一想到自己14岁就要嫁人,今后一辈子只能与锅碗瓢盆为伍。与这样的人生相比,实现爸爸的梦想,成为摔跤运动员的人生真是要好上百倍。
在那个当下,成为摔跤运动员已经是这两个女孩子唯一的最好的道路。这是第一条分水岭。两个被吓着的女儿立马有了强烈的学习摔跤的心!理!动!机!
一改之前消极怠工的学习态度,开始出乎爸爸意料之外地主动认真训练。之后,随着两个女孩能力的提高,爸爸开始带着女儿去参加比赛。
第一次比赛,没有任何比赛经验的吉塔输了。
虽然输了,但是参加了第一次比赛,体会了竞技体育项目带给人的激动、兴奋、愉悦和满足之后的吉塔,开始主动对爸爸说:爸爸,我还想参加比赛。
这是第二条分水岭。从这个时候开始,意味着之前仅仅只有学习动机的吉塔不仅有了学习动机,她爱上了摔跤运动,开始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
父亲同时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激励师,不断给予女儿正向的积极激励。比如在决赛前夜对忐忑的吉塔说:“如果你明天赢了,并非自己独享胜利,有几百万个像她们一样的女孩跟你一起得胜,所有被认为不如男孩的女孩们、那些被迫做繁琐家务的女孩们、那些被嫁出去生儿育女的女孩们,明天你不仅跟澳洲选手比赛,还是跟这些轻视女子的人比赛!”
2、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方面,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发挥自己的优势。一个人如果能在自己有天赋有优势的方面进行深入学习,相对于没有优势的人而言,往往更能够事半功倍。
剧中的两个女儿明显有着在身体运动方面的优势,尤其有着在摔跤方面的身体天赋和优势。这个肯定得益于父亲的基因遗传。
她们的父亲原本就是摔跤运动员,曾经获得国家级别的比赛冠军。而且也正是因为父亲曾经是专业运动员,他能敏锐发现女儿在这个方面的天赋和优势。
当剧中的爸爸在收到邻居投诉两个女儿把他们家儿子打得灰头土脸时,一下就如同发现宝藏般意识到两个女儿具有摔跤方面的天赋。
这个发现让他走上了培养两个女儿成为专业摔跤运动员之路。而作为陪练的侄子,剧中的父亲最初就发现了其没有这方面的天赋,所以对他的定位仅仅是陪练。
而我们周围太多父母,在自己的孩子压根就不具备某些方面的学习天赋和优势时,美其名曰严格要求孩子,实则是逼迫孩子去学习自己不喜欢和不擅长的事情。
明明孩子是在数理逻辑和言语智能这两方面不具备优势,硬要逼迫他努力在我们基本上只考验这两项智能的中国应试教育中脱颖而出。
明明孩子不具备钢琴演奏方面的天赋和优势,还是要逼迫他努力坚持考过钢琴十级。
就如同逼迫兔子去游泳,鸭子去跑步。为何不能是兔子就去跑步,是鸭子就去游泳呢?
而电影中的两个女儿正是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天赋和优势。
在这样的高起点下,在父亲有效的训练下,她们的摔跤运动员之路可谓一路通畅。
过关斩将,最后顺利获得国家级别的奖牌。
3、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各类学习都是有方法的,掌握了正确的、合适的方法,往往能让我们的学习更有效率,提升更快。
剧中的父亲因为是专业摔跤运动员,而且还是全国冠军,所以在培养两个女儿成为摔跤运动员的过程中,一直给予了女儿非常有效的针对性学习方法指导。
也正是基于父亲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两个女儿成功实现了从农村土妞到专业运动员的逆袭。
之后进入国家体育学院学习的女儿吉塔,因为没有得到教练有效的学习和训练方式指导,导致在后续的一系列比赛中连连失败。
而在接受了父亲更加针对性有效的训练方法和比赛方法指导后,吉塔又开始了连连胜利之路,这也说明了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孩子学习中必不可缺的一个要素。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剧中两个女儿吉塔和巴比塔在获得摔跤运动方面的成功的过程中,剧中的父亲确实非常好地发挥了伯乐,激励师,教练的作用,成为了两个女儿摔跤运动成功路上必不可缺的人。
所以,吉塔和巴比塔 ……此处隐藏13496个字……首末。
主角间的矛盾由第三方一语道破,没有妥协没有夸张的感情戏,在励志过程中,人设的幽默风趣、高冷自信的表现,比赛过程中紧张压迫的渲染为整部剧添砖加瓦。
人物造型也是非常的成功。
总体而言,这部剧给我的感触太多,还需慢慢体会,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十分感性的励志片,没有炫酷的技巧,唯有真实。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8阿米尔·汗(Aamir han),1965年3月14日(今年52岁了)出生于印度孟买,印度宝莱坞演员、导演、制片人(国宝级)。
知道这个名字是从《三傻大闹宝莱坞》(20xx年)开始,我才知道除了好莱坞,还有一个演着演着忽然就载歌载舞的宝莱坞电影,然后把他参与过的电影搜来看,看了《地球上的星星》(20xx年),《未知死亡》(20xx年);还有近几年的《幻影车神》(20xx年),《我的个神啊》(20xx年)。每每看完之后都被阿米尔汗大叔的演技深深折服,也被电影里面呈现出来的思想所震撼(归功于各类影评)。
这些电影想来大家都看过,我也不再重复了,只说两个:《未知死亡》前半个小时我没明白演什么,直到出现回忆我才恍然大悟,天啊,这就是霸道总裁爱上我啊,浪漫甜蜜、幽默有趣,直到女主被人贩子杀害;《幻影车神》中他饰演了一对双胞胎兄弟,在最后和警察的对决中,他从弟弟的角色转换到哥哥,那一刻的演技真的太神了,看的人直呼过瘾。
而演技如此出众的他,本身是名网球运动员,所以电影里面的身材也真是逆天;并在自己从事演艺事业之后,每部片子都没有白拍,都在某一方面鞭挞着印度的某些现象。
好了,下面说说今天的主题,《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在说正文之前永远有这么多闲话要摆的臭习惯我要改。)
本周末我把时间都给了阿米尔汗大叔,我连刷了两遍《摔跤吧,爸爸!》,一遍国语,一遍原声。第一遍的时候后半场眼睛几乎没干过,第二遍的时候还是会感动到流泪。说实话,我还想再去刷一遍。
在我看来,这是一部集运动、拼搏、成长及父爱于一身的电影,任何一个点都够你哭的。当然,电影含义还不止这些,例如印度女性的地位、重男轻女等这些更深层的意义请各位参照豆瓣上的影评,会更深刻。
故事从29岁的马哈维亚·辛格·珀尕【gǎ】与一位邦级摔跤运动员的一场摔跤决斗中开始,在辛格侄儿的叙述下,开始了整个故事。
辛格得到了全国摔跤冠军,可是来自父亲的压力,他放弃了摔跤,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要为印度得一枚金牌的愿望,并把希望寄托在还未出生的孩子身上。
他想要一个男孩,可是老天对他一连开了四个玩笑——四个都是女孩。就在他已经放弃的时候,偶然间发现大女儿吉塔和二女儿巴比塔很有摔跤天赋,于是他决定用一年的时间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开始对两个女儿进行魔鬼般的训练。
最初,两个姑娘是不情愿的,但是又不敢反抗父亲的权威,于是被逼着进行训练,还故意作弊逃避训练,这一段是在一首节奏欢快,但是歌词很有控诉性的《坏蛋老爸》的歌声里表现出来的,把爸爸的威严、严酷和不近人情表现的淋漓尽致,直到她们14岁的好朋友出嫁的那一天。
婚礼当天,喜气洋洋,旁人载歌载舞,唯有新娘愁眉苦脸,新娘告诉吉塔和巴比塔,你们的父亲为了你们和全世界对抗,而不像我生下来就是为了锅碗瓢盆生活,到了14岁就要出嫁。
两个姑娘似乎明白了什么,第二天开始自己主动并且真心进行训练。
继承了老爸的摔跤基因,加上后天的训练,两个姑娘迅速成长为摔跤能手。又是一段节奏欢快并且很有燃点的歌,将吉塔战胜一个又一个男孩子的片段快速拼接在一起。看的很是过瘾。
夕阳下,吉塔用手在自己的短发上扑打几下,扬起一层尘土,这个慢动作画面让少女吉塔帅出天际。【少女心泛滥啊!】
影片中前后共有两次剪发情节,第一次是辛格逼着两个女儿剪去长发,少女吉塔两眼含泪求着爸爸不要剪她的头发,她发誓以后一定会好好训练,可是老爸却无动于衷;而第二次则是成年的吉塔自己亲手剪去留起来的长发。
头发像是一个象征,从逼迫到自愿,这是吉塔的成长。
印度女孩长得都好漂亮,眼睛大大的会说话,少女和成年的吉塔在留长发时很有女人味;在剪成短发时,又帅气硬朗的要命。
一转眼女儿长大了,辛格也变成了50岁的大叔,带着女儿打入全国赛并得到冠军,送女儿进入国家体育学院学习。矛盾从此开始。
在一首温柔且欢快的《无拘无束》歌声中,吉塔进入了另外一种生活:电影,美食,漂亮的衣服,指甲油,朋友,男孩……这些都是新鲜且吸引人的,虽然吉塔也在训练,但是远没有之前的尽心。
故事的冲突在吉塔和父亲的一场摔跤较量中升级。直到吉塔在几次重要的比赛中失利,她发现自己错了,剪去长发,在父亲的帮助下重新训练,并拿下金牌。
吐槽一下她的教练,作为一个国家级教练,但是却发现不了运动员的长处,也不知道制服对手的方式,简直是个蠢材,当然也许是因为电影效果,正反冲突更明显,才设置了这样一个人物。
电影后半部分有好几场精彩的摔跤场面,找的另外几个选手也都是各有特点,每场赢得也都是不同的方式方法,看的又燃又感动。
两个半小时,全程无尿点,直到最后出现字幕,还觉得不该这样结束啊,在演点吧。
最后说一下这部电影的成功,以下一段来自网络视频,对阿米尔汗的采访:
1、小演员及大演员都是经过长达九个月的摔跤训练才开始拍电影。即使电影中巴比塔(少年和成年)的摔跤场面不足30s。
2、阿米尔汗用了5个月时间增肥,减肥;阿米尔·汗先是完成了角色19岁的青年戏份;随后在短时间内增肥28公斤,以演出该角色55岁时发福的状态,此时阿米尔·汗的体重已达到了97公斤,俨然一位大腹便便的中年胖子。
最后为了贴合该角色29岁摔跤手生涯黄金时期的体型,阿米尔·汗用了五个月的时间,减掉了25公斤的赘肉,更学习摔跤技巧。
3、采访阿米尔汗,问他为什么不用道具使自己胖起来,阿米尔汗回复:那样不真实。
这就是阿米尔汗的人格魅力!
电影开始出现了四幕黑屏白字:
1、衷心感谢普邦卢迪亚纳县政府,卢迪亚纳县警察局以及旁遮普邦的人民。
2、本片拍摄过程中没有动物受到伤害。
3、衷心感谢印度摔跤同好会的大力支持。
4、本片取材于马哈维亚·辛格·珀尕以及他的女儿吉塔和巴比塔的真实故事。
第四条可以忽略,第一条和第三条是感谢(我们大多数电影都是把感谢放在最后),我是被第二条暖到的。这也许就是人文情怀吧。
说了这么多,最后总要回归到我们自己。
我们不乏好故事,也不乏好演员,当然我们也有好的影视剧,但是在目前快餐影视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人变得浮躁、拜金,一切只为了赚钱为目的,已经越来越少的人会重视一部影视剧的品质了。影视剧越来越浮夸,越来越少的人会重视我们原本的生活状态,更别说揭露和改变什么了。
金牌(成功)不会自己从地里长出来,你得努力,得激情,得下功夫。——电影《摔跤吧,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