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16 10:35:48
高一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

2.掌握零点存在的判定定理.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预习教材P86~P88,找出疑惑之处)

复习1:一元二次方程+bx+c=0(a0)的解法.

判别式=.

当0,方程有两根,为;

当0,方程有一根,为;

当0,方程无实根.

复习2:方程+bx+c=0(a0)的根与二次函数y=ax+bx+c(a0)的图象之间有什么关系?

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图象

二、新课导学

※学习探究

探究任务一:函数零点与方程的根的关系

问题:

①方程的解为,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个交点,坐标为.

②方程的解为,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个交点,坐标为.

③方程的解为,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个交点,坐标为.

根据以上结论,可以得到: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相应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

你能将结论进一步推广到吗?

新知:对于函数,我们把使的实数x叫做函数的零点(zeropoint).

反思:

函数的零点、方程的实数根、函数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三者有什么关系?

试试:

(1)函数的零点为;(2)函数的零点为.

小结:方程有实数根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函数有零点.

探究任务二:零点存在性定理

问题:

①作出的图象,求的值,观察和的符号

②观察下面函数的图象,

在区间上零点;0;

在区间上零点;0;

在区间上零点;0.

新知:如果函数在区间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并且有<0,那么,函数在区间内有零点,即存在,使得,这个c也就是方程的根.

讨论:零点个数一定是一个吗?逆定理成立吗?试结合图形来分析.

※典型例题

例1求函数的零点的个数.

变式:求函数的零点所在区间.

小结:函数零点的求法.

①代数法:求方程的实数根;

②几何法:对于不能用求根公式的方程,可以将它与函数的图象联系起来,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找出零点.

※动手试试

练1.求下列函数的零点:

(1);

(2).

练2.求函数的零点所在的大致区间.

三、总结提升

※学习小结

①零点概念;②零点、与x轴交点、方程的根的关系;③零点存在性定理

※知识拓展

图象连续的函数的零点的性质:

(1)函数的图象是连续的,当它通过零点时(非偶次零点),函数值变号.

推论:函数在区间上的图象是连续的,且,那么函数在区间上至少有一个零点.

(2)相邻两个零点之间的函数值保持同号.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差

※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满分:10分)计分:

1.函数的零点个数为().

A.1B.2C.3D.4

2.若函数在上连续,且有.则函数在上().

A.一定没有零点B.至少有一个零点

C.只有一个零点D.零点情况不确定

3.函数的零点所在区间为().

A.B.C.D.

4.函数的零点为.

5.若函数为定义域是R的奇函数,且在上有一个零点.则的零点个数为.

课后作业

1.求函数的零点所在的大致区间,并画出它的大致图象.

2.已知函数.

(1)为何值时,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两个零点;

(2)若函数至少有一个零点在原点右侧,求值.

高一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朗读法、串讲法、赏析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二、教学重、难点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本诗进行赏析,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难点)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 他是谁?(李白)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天上的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所以李白被我们尊称为“诗仙”,那么这首给李白带来“诗仙”美誉的《蜀道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

2、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即唐玄宗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 , 也是潦倒的一生。为了便于研究他的创作道路 , 我们将他的生平分为四个阶段来介绍。(l) 读书漫游 (42 岁以前 ,701-742)(2) 长安三年 (42-44岁,742-744)(3) 再度漫游 (44-55岁,745-755)(4) 身经战乱 (55-62岁,755-762)。

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 ……此处隐藏39664个字……革命政变,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黑暗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雨后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生顿然悟出:那雨巷应该是当时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的象征。(师板书)

师:对,说得好,那么姑娘呢?

生:姑娘应该美好理想的象征。(师板书)

师:诗人就是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和失落中体验痛苦、无奈、煎熬的进步青年,这彷徨感叹的哀叹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它分明让我们看到了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五、听录音,再次感受这首美丽而忧伤的诗

毕,师:“李杜文章在,火焰万丈长”,诗人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诗的语言正如星星的光辉,永远闪耀在天际。每当细雨迷蒙的时候,每当你彷徨迷茫的时候,请你一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请你一定记得在那发黄的诗中,有一位美丽而忧伤的姑娘。

下课。

社会现实

[课后反思]:

《雨巷》是一篇抒情色彩浓烈的诗歌。没有直白的“情语”,只有委婉的“景语”,形象丰富且具象征意味,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就要首先训练学生感知形象的能力,进而引导学生去进行体验,最后达到认知形象意蕴的目的,用个别读、集体读、师范读、听录音等多种形式的读反复体验,深入诗的意境,造成情感上的共鸣。从初步感知、体会诗的情感基调到深入品味、强化感觉,对感觉和体验进行整理再到细节认知,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知,另外,置疑设问,集散有致。《雨巷》教学设计中共设置了十几个疑问。力图使学生的感觉、体验、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但这许多问题归纳起来只有三个:一是全诗有哪些形象;二是如何发现、体验形象所蕴蓄着的思想感情;三是我们是怎样解读诗歌,进而解读文学作品的。此外,运用适合文本特点的语体色彩是很重要的,《雨巷》抒情性浓烈,且调子低沉,在教学中,尽量采取诗化的语言并且始终保持符合该诗基调的情感色彩。

高一教学设计15

信息与信息的特征

教学目标

一、知识性目标

①、了解什么是信息;②、掌握信息的主要特征;③、学会区分信息和信息的媒体;④、通过生活实例具体说明信息的特征。

二、技能性目标

学会从信息的传播过程了解信息的构成要素;学会会析信息事例及其特征的方法。

三、情感性目标

体验信息知识和信息技术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信息技术的态度。

教学重点

对信息概念的全面而正确的理解

教学难点

对信息的依附性和价值性的全面、科学的认识,以及信息特征分析方法的掌握。

教学方法

问题解决式、启发式、多媒体

【 教学过程 】

一、信息的概念:

师:同学们,今天是我们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第一堂课。有谁能说说什么是信息?在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试着举1~2个例子。

生:(举例)

师:(教师在学生举例时可以将案例记录在黑板上,以备区分信息与信息的媒体之用)

师:刚才大家都列举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著名的学者是如何来定义信息这个概念的。 (应用PPT演示文稿)

师:信息是一个被各个领域广泛运用的概念,其定义因领域的不同而各不相同。今天,老师向大家介绍的是信息学奠基人香农和控制论奠基人维纳对信息的定义。

师:信息需要用载体来表示和传播,表达信息的载体称为信息的表示媒体,简称媒体。例如:书中记载的内容属于信息,书就是信息的媒体。刚才同学们举了这么多例子,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哪些属于信息,哪些属于信息的媒体?

生:(区分黑板上的例子是属于信息还是信息的媒体)

师:(将例子按照信息、媒体有规律地排列)

例如: 信息 媒体

书中记载的内容 书

天气预报 广播

师:信息的媒体类型很多,常用的类型有四种:文本、数据、声音和图像等等。看看黑板上罗列的都属于哪一类型?

生:(将举例的媒体按照其类型分类)

二、信息的主要特征:

师: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课件演示)

1、普遍性(课件演示)

师:老师讲课的内容属于信息吗?依附于什么物质来传播的?(生答)属于。是依附于声音来传播信息;请同学们举出其他的类似的实。(生答)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时间信息依附于钟表。

师:同一个信息可以在不同的媒体上看到,说明了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2、载体依附性

(1) 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 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

师:同一信息对所有的人都有同样的价值吗?(生答)不是。

师:信息可以增值吗?(生答)人们在加工信息的过程中,经过选择、重组、分析等方式处理,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使原有信息增值。(课件演示)

3.信息的价值相对性。

(1) 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有价值。(2) 信息可以增值;

4.信息的时效性

(1) 信息的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长或短)。

(2) 信息的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

典型实例:天气预报、会议通知、招聘信息、军事信息。

师:台风“维达”给我们带来的伤痕依然存在,有关台风“维达”的天气预报当时对我们十分有用,但是现在对我们还有用吗?(生答)没有。

师:信息的价值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过了这个时间,该信息就失去价值了。

生:(疑问)书本中的科学知识会随时间的流失而变得贬值吗?

师:如果是理论知识几乎不会贬值,但如果是技术知识同样会随时间而变化,但所花的时间会比一般的信息长很多。(课件演示)

5.信息可以共享

(1) 信息资源共享。

(2) 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时利用。

(3) 信息共享不会丢失、改变。

师:老师讲课的声音只是一位同学听到吗?电视台播出的新闻只会被一位观众知道吗?

生:(齐)不是。

师:信息都是可以共享的,它区别于物物交换,即信息可被多次利用,共享过程中不会发生信息丢失。

师小结:信息还没有别的特征呢?请同学们再想想。

《高一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